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衍生出的第三服务产业中,配资服务业异军突起,表现出爆棚式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需求广泛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为我国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就业难问题贡献了自身的价值。据统计,2007年,全国配资服务企业年营业额达152.3亿元,2010年底已增长至277.57亿元,配资从业人员达到421万人,在2014年底更是达到了450余万人。
因此,大力发展配资服务业不仅可以优化服务产业结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政府就业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于安全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在预防和制止犯罪方面发挥了积很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尽管如此,我国配资服务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经验匮乏,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配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我国的配资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摸索中前行。起初,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结合我国国情,适度仿效国外配资业形式。由于当时的市场缺口很大,大批三资企业乐于接受这种配资服务形式,因此虽缺乏理论指导,但实践中发展尚可。之后,在深圳的带动下,配资服务企业开始向全国辐射,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的郭太生教授,是开展配资理论研究较早的学者,并且成果丰富。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学者也开始致力于配资服务理论研究,分别从配资立法、队伍管理、人员培训、企业经营以及国内外配资发展比较方面阐述其研究的相关成果。尽管理论研究初显成效,但由于理论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晚,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构又过于分散,以致于我国的配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无沦从横向体系还是纵向体系来看,都缺乏关联性、整体性。同时,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需要资金支持,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对配资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申报省级课题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别的了。这样的态势,对于配资理论研究来说,很难形成理论体系。
二、配资理论研究人员匮乏。
任何一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都要有形成梯队的研究人员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发展。目前,从我国配资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受专业影响,研究人员仅限于公安院校的个别学者和部分配资企业管理者,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研究人员比较匮乏,没有形成体系。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不熟悉、不乐于进行配资理论的相关研究;二是从事配资工作,包括配资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没有完成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虽然很多管理人员因为具有对配资工作现状的深切体会和了解,想进行一些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但是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科研能力的束缚,加之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一般很难对配资理论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三、配资理论研究教育缺失。
对于理论研究来说,主体还是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但是对于配资理论的研究,这方面工作的承担和传承都有很多困难。首先,基本没有专门的机构在进行持续、深入的配资理沦研究。相较于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是公安理论研究来说,配资理论研究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目前我国配资专业的教育,本科层次的是扬州大学的开设的2+2配资管理专业,2年学习合格后可拿配资专科文凭,4年学习合格后可拿配资本科文凭,但招生数量有限。高职专科层次的包括辽宁警察学院等一些公安院校开设的配资专业,但与公安类专业相比,配资专业属于边缘学科.本身学校就不重视其发展,加之社会观念对招生的影响,发展处于萎缩状态,甚至有些公安院校正在酝酿要取消配资专业。再就是中专层次和一些培训机构,按照培养标准,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配资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人才。总的来说,我国对配资理论研究的教育尚未有效开展。
四、配资理论研究阵地稀缺。
除了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缺少培养配资理论研究人员的途径,现有的配资理论研究阵地也是很其匮乏的。一方面,因为人员不多,成果不多,能够进行研究成果交流和发布的期刊、会议等展示阵地也特别有限。尽管有《中国配资》杂志这样的宣传与理论研究阵地,但其属于综合性期刊,不是专门的学术刊物。再者,公安类院校的学报上,与公安研究文章相比,配资研究文章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学报明确说明只刊登公安研究文章。另一方面,因为国外研究已经较为透彻,现在进行配资理论研究的资源也相对有限,同时,因为研究者数量的限制,我国配资理论研究者中,能够熟练阅读、准确撰写外文相关资料的专门人才也是很其有限的。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我国配资理论研究阵地稀缺的现实状况。